主题报道
关于珍珠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 匿名 1970-01-01 08:00
自古以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与珍珠,一直被誉为珠宝界中的“五皇一后”。珍珠以其绚丽的“珠光宝气”和高雅纯洁的品格,而被誉为“宝石中的皇后”。受到人们的偏爱。而珍珠也的确像个仪态万端的贵妇,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珍珠还被国际宝石界列为六月诞生石(又称六月生辰石),也是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礼品,象征着健康、纯洁、富裕、幸福、长寿。
珍珠并非是天然宝石,它生成于某些贝(蚌)中,当一些异物以外进入贝内且未能及时排除时,它的细胞膜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液将外来异物一层层地不断包裹起来,久而成珠。由于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质层极薄,因此一粒珍珠会由几千层珍珠质包裹叠加而成,历经 3-6 年时间方能形成。
海水中的贝类生产的珍珠叫海水珠,主要产生于白蝶贝、黑蝶贝中,淡水中的蚌类生产的珍珠叫淡水珠,主要产生于三角帆蚌中,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贝(蚌)类都能产出珍珠。
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2 亿年之前的三叠纪时代已有大量贝类开始繁衍。有了贝类,才可能孕育出有珍珠。
珍珠也是人类*早利用的珠宝之一。《圣经》的开篇 “ 创世纪 ” 中记载:从伊甸园流出的比逊河, “ 在那里有珍珠和玛瑙 ” 。
至于人类是何时何地*先发现并利用珍珠的,我们已无从考究。我们所能知道的是,自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它的天生丽质爱不释手,不但将其视为天赐之物,奉若神明,而且将其视作财富与华贵的象征。偏爱珍珠,是*上不同肤色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上不同种族的采珠史与他们的文化同样悠久。追溯起来,天然珍珠的采撷史至少已达数千年之久。
根据记载,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印度南部沿海、斯里兰卡西部的马纳尔湾、孟加拉湾、埃及沿海 ( 红海 ) ,特别是波斯湾( 包括阿拉伯酋长国沿海、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及沙特阿拉伯沿海 ) ,都曾是*上久负盛名的天然珍珠产地。
波斯湾等地的采珠史至少有四千年之久。《圣经》的 “ 创世纪 ” 记载:从伊甸园里流出的比逊河里,到处都是 “ 珍珠和玛瑙 ” 。
埃及人、波斯人及印度人都对珍珠有着浓厚的兴趣。古罗马人也对珍珠情有独钟,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从波斯湾地区购回珍珠。由于珍珠难得,价值昂贵,佩戴珍珠便成为古罗马权贵身份的象征。
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古埃及的贵族就盛行珍珠装饰,埃及历代女王都以拥有珍珠为莫大的荣耀。
印度人对珍珠的喜好更是数千年之前的事。印度南部的印度洋浅海水域是优质珍珠的原产地,印度人早在四千年之前就已知道珍珠的华贵,无论是佛学经典上还是古印度的文化典籍上,有关珍珠的记载比比皆是。古印度的《法华经》、《阿弥陀经》就记载说,珍珠是 “ 佛家七宝 ” 之一。今天,虽然古印度珍珠已大多难以寻觅,但我们仍能从一些遗留痕迹中找出它们的昔日荣耀来。在印度的巴罗达市,至今仍珍藏着一条珍珠饰带,上面镶缀着 100 排珍珠,可以说价值连城。
西欧人喜好珍珠则是公元之后的事。据说,西班牙一位冒险家在东游印度归来之后,不无感慨地写道: “ 每一间茅舍里都能发现宝石,庙宇则是用珍珠装饰起来的。 ” “ 珍珠之多,即使有九百个人和三百匹马,也无法将它们*部拿走。 ”
而西欧珍珠时代的到来则在十五世纪之后。 1530 年之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为珍珠立法,规定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佩戴珍珠。于是,珍珠开始像其他贵重的宝石一样,成为贵族男女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标识。(关于珍珠)
珍珠的成分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珍珠的成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 82-93% ,其晶体呈珠状或矛头状,在每一层珍珠层中垂直排列,形成放射状的层面,这对形成闪光彩虹般的珍珠色起到了关键作用。珍珠的成分主体为碳酸钙 CaCO3( 约占 82 ~ 86%) ,矿物名称为文石 ( 又称霰石 ) ,角蛋白质占 4-14% ,水份占 2-4% 。另外它还十几种氨基酸以及 28 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锗等是难得的抗癌和抗衰老物质。
珍珠的色调:以白色为主的呈奶色、亮黄色、亮玫瑰色、杂色等;以黑色为主的呈灰、古铜、暗蓝、蓝绿、绿等色调。有色珍珠是指除白、黑色以外的珍珠,通常为蓝色的,此外,还有红、紫、淡黄、丁香紫、绿等色的。
珍珠的光泽:具有变幻不定的晕色(晕彩)。天然珍珠硬度为 2 . 5—4 . 5 ,相对密度为 2。6—2。78 。人工养殖者,相对密度为 2。72—2。78 。珍珠溶解于酸,滴稀盐酸起泡。
珍珠的发光和吸收光谱:在紫外线长波或短波照射下,天然珍珠发荧光(亮蓝、淡黄、淡绿、粉红等色),养殖珍珠有时发荧光 ( 与天然珍珠相同 ) ,有时不发荧光。
天然珍珠的*分布
天然珍珠主要是生长在温带,水深 8-15 米左右的海水中。是海水中的细菌,气泡或沙砾等微小物质进入珍珠母贝体内,触及到外套膜后,珍珠母贝受到了刺激,便分泌出来珍珠质将异物包裹起来,长成近圆形的球形珍珠 。 天然珍珠在国际上,按产地分为东方珠和南洋珠两种。
东方珠 —— 东方珠也常用来作为天然珍珠的代名词,主要产地有两处:
波斯湾产区:位于伊朗以西,沙特阿拉伯以东的波斯湾海域,采捞天然珍珠主要集中在波斯湾的西部,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浅海区。该区产的珍珠品质优良,在白色、乳白色载体色上,伴有绿色晕彩、强珍珠光泽。每年一度的巴黎珍珠交易市场上, 90% 以上的中、上等天然珍珠来自该区。
斯里兰卡产区:斯里兰卡产的珍珠来自马纳尔湾。珍珠呈白色或奶白色,载体色上伴有绿、蓝或紫色的晕彩。
南洋珠 —— 南洋地区包括缅甸、中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地区所产的天然珍珠称南洋珠。南洋珠粒大、形圆、色白,具有强珍珠光泽,又称 “ 银光 ” 光泽,亦属*名贵的珍珠品种。天然珍珠多呈圆形,横截面由里及表,*是一层一层极薄的同心圆形珍珠层叠加而成。肉眼识别的主要依据有下述三点 :
颜色:天然珍珠的体色主要是白色、奶白色、粉红色,偶尔见到灰黑色。其上伴有玫瑰色、蓝色、绿色等绚丽的晕彩。
形状结构:天然珍珠多呈现球形,将其放在一个挖有小洞的纸盒上方,将强光手电筒放进纸盒中透射,见到的是一个结构均匀的微透明球体,没有像人工养殖的有核珍珠那样,有条纹状的内核。
表面丘疹:珍珠是一种生物产品,在珍珠表面有一些丘疹状的病灶,大的丘疹用肉眼可以看到是凸起的小疱,小的丘疹用牙轻轻的蹭一下,或者两粒小珠对着摩擦,均有明显的沙粒感。
珍珠的种类
南洋养珠 —— 非一般的美丽与光芒。享有珍珠之后美誉的南洋珠原产于澳洲北面海洋、菲律宾及印尼,体积独特,一般直径由 10 至 20 毫米,属重量级珍珠,极其珍贵,价值不菲。颜色方面有纯洁的粉色、迷人的银色至高贵的金色,许多品味要求极高的人仕亦会对她爱不释手。
大溪地珍珠 —— 深不可测的神秘与诱惑。她来自南太平洋的环礁及珊瑚岛,大溪地珍珠不但蕴藏深海的神秘,更同时兼备淡淡彩虹的幻彩光芒。大部分大溪地珍珠都属水滴型,线条比一般圆形更见独特,直径由 10 毫米至 15 毫米不等,颜色选择一般有纯黑、深灰及银色,而*独特颜色则是灿烂夺目的孔雀绿,弥足珍贵。
日本养珠 —— 经典精品动人光泽。日本养珠素来都是养珠中的经典品种,主要有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由 2 毫米至 10 毫米,原产地为日本西南部及中国。以调有带粉红的白色、奶油及银蓝色,配衬于任何女士身上都令人为之眼前一亮。
中国淡水珍珠 —— 形状与色调千变万化。凭着千锤百炼的传统技术与专业知识,中国近年来重新在长江流域的河川与支流培殖淡水珍珠,并孕育出不同的形状:有圆形、椭圆、钮扣形、水滴形及不规则形等,颜色有纯白、橙色及玫瑰色等,提供不同选择及配合个人品味。
“珍珠之邦”——中国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 “ 珍珠之邦 ” 。
珍珠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珍珠史始写于 6000 年前的大禹时代。据《海史 · 后记》记载,公元前约 4000 年,中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 “ 南海鱼草、珠玑大贝 ” 为贡品。根据大禹的生活区域分析,当时的南海应该在今天的江南地区,珠玑与诸暨谐音,今天的珍珠之乡诸暨,或许就可能是文字记载中*早的产珠区。
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的嫔,即蚌之别名。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有关珍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经传,留传后世的《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对珍珠的描述。
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这至少说明,中国人用珍珠作装饰的有记载历史可远?至周朝初始。
自秦汉以来,珍珠饰品更是迅速普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于是捕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