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内容:
模板调用标记: |
中新网芒市2月5日电 (崔汶)手持镊子,将银丝扭成层层环绕的小圈,这是制作傣族银饰*重要的环节,也是生活在云南芒市的傣族老人亮*每天的工作之一。
5日,记者来到位于芒市清水巷2号的云南省傣族银饰非物质文化传习点,这里也是亮*老人的家。
制作傣族银饰是父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从事了40年之久的傣族银饰制作,亮*认为,傣族银器制作工艺的传承难题,不是在于经济的窘困,而是学习者的耐心。
傣族银饰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和审美情趣,在少数民族银饰中独树一帜。在傣族的生活中,无论是日常妆饰,还是节庆盛装,都少不了佩戴银器饰品。在傣族婚嫁中,漂亮的银饰是嫁妆的重彩之笔。亮*告诉记者,芒市地区的银饰品以精湛的做工,闻名于傣家村寨。
“很多外地游客来我家之后,都非常喜欢这些饰品,但是现货太少,给不少游客留下了遗憾。”亮*认为,傣族银饰的精美,不仅仅停留在傣族人民的追捧上,如果将傣族银饰打造成为旅游产品,也会非常畅销。
“现在做傣族银器的手工艺人大多是55—63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亮*说,芒市地区制作傣族银器的仅有5户人家,加之手工艺人的老龄化,让傣族银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处于了危险状态。
32岁的郗小三学习制作傣族银饰已有10年之久。他说,因为失去了耐心,曾放弃学习外出打工,后又因家庭原因回到芒市,看中做银饰可观的利润,便又重新做起了学徒。芒市地区的傣族银器制作工艺都是徒弟以帮工的形式向师傅学习和家族式传承,作为帮工的徒弟不仅有1500底薪,每件银饰都能收到几十到几百元的手工费。“但是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做这些,太考验人的耐心了。”郗小三说。
亮*介绍说,傣族银饰手工极其复杂,一个成品,要经过抽丝、扭花、焊接等工序,仅抽丝一项就有20多道工序,单抽丝这道工序,大概1000克的银圈需要花上3天的时间。亮*认为,没有一颗沉静、热爱这项技艺的心,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仅傣族爱美的需求,就让大多数的傣族银器制作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而未开发的旅游产品市场,利润则更为可观。“傣族银器,不是因为被时代、市场抛弃而面临传承问题,而是因为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毅力、耐心而面临传承的困境。”亮*说道。 |